1981年,首届北京国际马拉松在天安门广场鸣枪起跑,国内首个城市马拉松由此起源。
共有12个国家的84名选手参加首届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其中有25名外国选手。
选手出发后绕天安门广场两圈后进入长安街向西,经西单、复兴门、木樨地、五棵松至古城折返,经宣武门、前门绕正阳门东侧返回天安门广场。
冠亚季军奖杯陈列于天安门前,左二为赞助商三得利公司为冠军选手制作的牛角形纪念奖杯。
35岁的瑞典工程师谢尔·埃里克斯塔尔(左一)以2:15:20的成绩夺得首届北马冠军,云南选手彭家政以2:26:03的成绩得到第15名,为国内选手最佳。
首届北京马拉松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田协主办,得到了日本三得利公司的大力协助。
首届北马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电视信号并传向日本和全国各地,这也是央视首次尝试制作大型城市马拉松电视信号。
1985年10月13日第五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度过前四年的创办时期后进入巩固和发展阶段,。比赛起终点皆为北京工人体育场。曾朝学连续两年获得国内选手第一名。
1985年,日本著名马拉松选手宗猛、宗茂兄弟应邀首次参赛。最终,宗猛、宗茂兄弟携手撞线,两人的成绩均为 2:10:23,但最终大会判定,弟弟宗茂率先冲线,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1985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计时车及央视转播车工作场景。
1985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工作人员在赛道沿途仔细摆放选手补给饮料。
1986年10月19日第六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日本选手儿玉泰介(KODAMA TAISUKE)刷新赛会纪录创造了2:07:35纪录,并创造了当年世界马拉松运动最好成绩。
1987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坦桑尼亚选手朱玛-依坎加以2:12:19秒成绩夺得冠军。图为冠军选手赛后于工人体育场接受媒体采访。
1989年10月15日第九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首次设立女子马拉松项目,女子马拉松项目成绩为2:27:16,并且女子前十名中有六位中国选手,最好成绩为2:31:32。
1992年10月11日第十二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中国选手胡钢军以2:12:45成绩获得第二名并且刷新了中国男子选手在北京国际马拉松的赛会记录。
1994年10月30日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王军霞以2:31:11成绩获得女子马拉松第一名。
1994年10月30日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中国男子运动员胡钢军(左一)以2:10:56获得第一名。时任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何振梁为获奖选手颁奖。
2002年10月20日9时01分,北京国际马拉松从天安门广场起跑,设男女马拉松、半程马拉松、10公里、小马拉松项目,终点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田径场。
2007年第二十七届北京国际马拉松首次采用芯片计时服务。为了为北京奥运会加油助力,赛事调整了路线,经过了部分奥运比赛场馆。
2007年第二十七届北京国际马拉松中国小将任龙云以2:08:15刷新了之前胡钢军创造的北京国际马拉松中国选手最好成绩,并将这一记录保持至今。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图为北马参赛选手跑过国庆庆典背景民族团结柱。
2010年的北京马拉松赛令人难忘,整个赛事在风雨和低温中进行,图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为比赛鸣枪发令。
2011年北马首次将“为慈善而跑”的新运营模式引入中国,共有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13家机构参与“为慈善而跑”活动,为北京马拉松注入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精神内涵。
2013年,埃塞俄比亚的选手托拉·沃尔德格贝里尔以2:07:16的成绩打破尘封了27年的赛会记录。
2015年,北京马拉松取消了半程、迷你马拉松项目,仅设马拉松项目,北马划时代的进入到“全马时代”。
2018年赛事中特别加入了越野滑雪夏季滑轮展示活动,营造冰雪运动氛围、助力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
北京马拉松已不再是一项纯粹的竞技运动,他已悄然成为全民一同参与的城市盛宴,当人们跑过祖国的心脏—天安门时,民族自豪感油然心生。
2022年11月6日,第四十届北京马拉松比赛在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跑者们在42.195公里的赛道上,用脚步和汗水诠释着坚持不懈、挑战自我、执着追求的体育精神,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
2022年北马终点动人一刻,最后一名完赛选手-86岁高龄跑者完成42.195公里挑战。